刘志阳:补齐科创中心短板:减税、R&D占比、创业率……

发布时间:2016-05-09  来源: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创业指数(2015)》报告,上海创业总指数排名第七,位列北广深等城市之后。为助推全球科创中心早日建成,本市需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作出政策调整,补齐短板。

  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上海一方面努力谋求全球瞩目的成绩,同时需清醒看到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201631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城市创业指数(2015)》报告,上海创业总指数排名第七,位列北广深等城市之后。相较于全球科创中心的定位,我们建议上海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改进措施,助推全球科创中心早日建成。

  继续调低科技型企业增值税

  2015年上海市居民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创业税费减免和简化政府行政审批,仍是创业者最为期盼的扶持政策,支持者分别占到50.9%48.3%,说明创业进入难和创业成本高,是目前上海市居民创业的最重要“拦路虎”。其中,在创业准入方面,企业注册登记仍然流程繁琐,也存在很多限制。比如教育类公司的前置严格审批几乎断绝了注册可能。一些法律如新劳动合同法的严格执行,更是直接增加了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压缩了创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在企业税负方面,上海仍存在赋税负担偏重,创新激励不足等问题。创业企业初期盈利困难,如果缺乏财政政策上的支持,创业初期的资金将被快速消耗,难以维持企业运转。

  建议通过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市场准入程序。每年由企业对工商登记注册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倒逼政府改进登记注册效率;建议适度放宽对“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前置审批行政权力,通过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和创始人信用体系来加强政府在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为混合新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建议创新劳动监察执法,加强工会参与力度,发挥劳动监察仲裁联动效应,既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也为创业企业留足一定空间;建议借助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契机,加大对新创企业的减税减负让利。将新创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增值税下降5%,调整至12%。对小微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10万元,增加惠及面。

  适度调高R&D支出占GDP比重

  近年来,上海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2015年比重为3.7%,但相较于北京的6%仍显不足。北京高额的研发经费支出带动其国内专利授权数量逐年递增,于2012年超越上海,并一直保持遥遥领先。另一方面研发成果商业化是否顺利,是影响创业企业的市场竞争与进入壁垒的重要影响要素。上海的技术市场2015年成交额为707.99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的550.32亿元上涨28.65%;而北京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在去年达到3452.6亿元,较2011年涨幅高达82.65%,显然,北京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和增速都明显高于上海。

  创业接力资金是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无法逃避的问题。《2015中国天使投资年度报告》显示,北京创业项目获得天使投资金额占全国总投资额的41%,位居榜首,而上海仅占19%。据wind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PEVC机构12006家,其中上海拥有2039家,占比17%,与北京的2448家相差无几,但上海的创业投资金额却远远落后北京。与深圳相比,在创投机构数量和投资金额方面更是差距明显。这也反映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创业金融方面短板明显。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建议完善收入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对研发机构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对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也分享一定比例的转化收益;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与个人职称评定挂钩,彻底打破科研院所只重视论文考核不重视科研转化的弊端。

  在创业资金的接力上,建议政府将创业金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创业企业资金需求供给平台,缓解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出台股权融资专项政策大力扶持创业金融产业;建议政府完善从天使、VCPE的完整创业接力资金链条,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早期阶段延伸,推动创意转化为创业机会;做好创业资本的退出渠道,解除资金投入的后顾之忧,激发投资者热情;建议大力发展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投和社会天使等社会资本,建议借鉴英国模式试点开设社会企业交易所,助推社会企业发展。

  有效降低创业青年住房压力

  近年来,外来人才在沪的生活和工作成本不断提高。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生活成本调查2016》报告显示,上海位列全球第11位,在中国内地城市中居首。另一方面,户口政策也是影响创业者安居乐业的问题。“科创中心22条”有6条与集聚和用好人才直接相关,但是操作起来,有的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建议降低上海的生活成本,让更多有志青年集聚申城,共谋创新创业大计。尤其在“住”的方面,建议坚决打击“首付贷”等房地产市场的场外配资行为,降低杠杆率,堵截各种热钱流入的途径,维护市场理性情绪,避免房价进入“越调越涨”的怪圈。政府实施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的同时,应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减轻青年创业者的创业压力,消除其后顾之忧;在户籍政策方面,建议在已有创新创业人才特殊政策之外,增加实施弹性。

 着力改变大学生创业率偏低的现状

 美国的创业浪潮“高烧”不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火热开展以及创业人才的持续输送。目前,美国大学生创业率约为20%左右,而中国大学生创业率不足1%,上海数据与全国基本持平。从全球科创中心定位看,上海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虽然各类创新创业课程相继开展,但大多仍然停留在针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体开设强化班这样的小众层面,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热情与参与度不高。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专注于项目孵化,忽视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其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社会文化也是创业环境中最主要的成分。在硅谷常听到这样一句话:It's ok to fail,失败了没关系。硅谷对失败的宽容氛围,使得人人都跃跃欲试。

  在创业教育方面,建议扩大高校的创业教育供给,在增加创业教育覆盖面积的同时,遵循“分层次,有重点”原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针对全体师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提升其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针对少部分学生,培养他们创新创业能力。在营造社会文化方面,大力弘扬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进一步营造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人文氛围。

 创业是一种社会属性的活动,并不是独立于环境之外的。它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和竞争状况,形成资源和产品的供求关系新对比,从而打破均衡,创造新市场,不仅带动就业也拉动了经济增长。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但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协同推进。通过政策、市场、生活和文化教育环境等一系列创业环境的改善措施,为创业创新主体“清障搭台”,进一步在全市上下形成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