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阳等:社会创业助推包容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8-08-01  来源:  

  7月25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上,120余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创业型社会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业型社会是发展趋势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环境、能源、教育、健康、就业、贫困等诸多社会问题不断产生。在传统的政府、市场力量之外,人们越来越渴望寻找出一条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阳认为,作为创业型社会的主要创业形式之一,社会创业倡导利用市场原则提供社会服务,兼备商业性和社会性,能够在维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是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创业区别于传统商业创业的特征,在于社会使命优先、市场导向性和社会创新性。社会创业涉及公共管理、社会政策和创业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多学科共同支撑,也需要加强社会创业的独特情境和社会创业内在机制研究。当前,中国社会企业正在快速成长,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社会企业家以高学历中青年为主,商业背景者居多;二是社会企业发展多数处于初创和成长阶段,总体规模偏小;三是社会企业行业分布较广,聚焦于社会民生领域。同时,中国社会创业发展还存在着合法性约束、融资约束和治理约束三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包容性政策体系来支撑社会创业发展。

  社会创业已成为一项全球性运动,正推动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教授夏克·扎拉看来,社会创业的关键在于其通过创新性手段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创业首先应从个体和公司两个层面来划分,其次可以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个层面来划分。在目前的社会创业研究中,发达经济体的个体层面研究占了70%;新兴经济体的个体层面研究占了25%,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增长态势;至于公司层面的相关研究仅有5%,需要学者们给予更多关注。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汪忠表示,接受社会创投后,社会企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均有提升。社会创投的参与有助于提升社会企业绩效,扩大其资源获取渠道。社会创投不仅通过直接参与为社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其提供信誉支持和担保等。

  创业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创业利用可持续发展方式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效融合商业创业和慈善公益的各自优势,在发展经济、深度减贫、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社会创业的两大理论支柱是资源优化和公平公正,这对于贫困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斯晓夫表示,传统的减贫方式存在局限性,如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援助过于宏观,民间公益慈善又容易令被援助者形成依赖心理,贫困仍然是世界许多国家存在的重要问题。中国减贫实践中提供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本地创业,具体包括模仿创新、包容性创新与创业、小微创业和蚂蚁创业等。

  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李涌认为,目前,解决社会问题主要依靠两类主体:一类是公共部门,另一类是私人部门,而社会创业则是一种公私合作、通过特定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当然,通过社会创业来解决社会问题并非在所有领域都适用,在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排他性又不太强的领域里,社会创业的空间和机会最大。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林嵩认为,创业不仅有利于贫困人口就业及增加收入,创业活动中形成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所具有的外溢性,也使得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创业活动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在我国城乡及地区发展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创业对减少贫困的作用并不一样,城镇地区人均收入比农村地区提高快,东部地区创业与收入提高的相关关系显著高于西部地区。

  社会价值与社会创业之间存在相互驱动。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张玉利认为,社会创业是一种整合资源、解决社会问题并创造社会价值的创新性活动,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应由“冲突观”转向“一体观”或“融合观”,要遏制损害社会利益的私利驱动型创业,引导创业质量的提升。未来需要将强化企业家精神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深化和升级的重点,不断从源头提升创业质量,切实解决大学生为什么创业、创什么样的业等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1807/t20180730_45131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