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时报】复旦、上海交大、上财大、同济、华东师大、上理工等高校发起上海高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介绍复旦创新走廊。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介绍学校“服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财经大学“快乐小鸭”项目——亲子陶艺培训。
上海交通大学SKYSIM模拟飞行器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在各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究竟哪一种模式更有效果?
1月18日,首届上海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仪式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举行。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上海商学院副校长贺瑛等发表主题演讲。来自本市数十所高校的250位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参与了此次论坛。
上财:创新教育纳入
人才培养全过程
上海财经大学把创业教育定位于“服务+”。于去年7月成立的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并非一个实体学院,而是挂靠在工商管理学院下。由创业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刘兰娟介绍,学校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原有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所以定位于“服务+”,校方的考虑是,发挥财经类院校的服务特色,从会计、财务、金融、营销以及信息管理等服务领域切入创业活动,推动“服务+”其它行业,催生一些新的生态链和新的产业链。
从目前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已有的创新项目来看,基本都有非常明显的服务特色,比如“挂科险”项目对学生的挂科进行投保和理赔,现在还拓展到减肥险等险种,受到了高校学生的欢迎;“量化交易平台”项目提供的金融服务则是基于信息技术和金融专业的结合。
复旦:“2+2”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
去年12月,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复旦大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包信和表示,学校“不做创业培训学校,而要铸就创新灵魂”,让学生在思想上有创新的理念,树立不甘平庸、不怕失败、追求卓越的态度。
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采用“2+2”模式。前两年,学校在原来的通识教育、大类基础教育当中,融入创新元素,包括课程、讲堂、平台的实训,第三年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既可以进入物理、材料、生物等专业学院,搞科研创新,也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到工作室、园区进行创业。未来复旦还计划在学校周边打造“创新走廊”,形成复旦特色的创新平台。
打通高校创新创业资源
为打通各高校间的创新创业资源,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当天成立。该联盟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30所高校自愿发起,将在上海高校间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融合平台,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联盟之间应当积极分享资源,而这种资源,不仅仅是课程资源。更多的应该是实习、实训方面的资源。袁雯说,联盟应当多倾听来自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声音,“联盟成立容易,但后期要运作好,还要靠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
活动还在场外搭建了上海高校大学生创客集市,40多个优秀创业项目汇聚一堂。上海财经大学“纸绘生活”、“挂科险”、“我来赛”、“咖啡绿植”、“绿色翅膀”充电平台,上海交通大学SKYSIM模拟飞行器、上海商学院“霸霸”、华东理工大学“跬步”等多个项目参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