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专业+创业”模式更可取

发布时间:2016-05-03  来源:  

 将创业课程纳入学分,开办创业学院聚集风投资源,校企合作为创业搭建平台……大学生创业如何顺应时代抓住机遇?如何平衡学业与创业做到双赢?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沪上高校在探索。

 鼓励“专业+创业”

 上海理工大学是本市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2007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早在2009年,上理工在国内率先探索创业专业教育,开设了创业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

 “创业实践与专业学习并不矛盾,创业、创新的精神是上理工在育人过程中更看中的。”上理工教务处处长朱坚民教授介绍,根据最新的2015级本科培养方案,今年秋季入学的所有上理新生都必须完成一份4个学分的“创新创业大作业”,同时学校实行36年弹性学制,如果学生在6年内无法拿到这4个学分将无法毕业。与学校以往设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不同,“大作业”将高水平论文、创业项目、授权专利、创新作品、竞赛获奖、技能、创业成果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认定范围,每项创新创业成果认定为2个学分,最终“倒逼”学生在专业创新、创业项目中取得实际性的收获。

 “把学业完全停下来去创业的学生还是少数。而且,从国家到学校,都更强调‘专业+创业’的模式。我们更希望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去创业,结合创业理论去实践,获得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朱坚民说。

 更注重创业过程

 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成立后曾在暑期开办首期“匡时班”,筛选沪上校园的创业达人或对创业有强烈意愿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财经特色的创业模块学习。5所高校的45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携37个涉及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等领域的项目“入学”。上海财大副校长、创业学院院长刘兰娟发现学生们渴望创业,对创业知识、技能和资源的需求较强,因此,学院的核心功能确立为“为年轻创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对于创业,成功和失败都是可能的;对于创业者,失败可能也是一种成功。”上海财大校长兼创业学院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樊丽明教授认为,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几个大三女生支教时发现贵州兴义山银花农户种销脱节的困境,决定通过创业项目将茶品和消费者对接,得到了上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的认可。“别看项目小,我觉得更应看重的是‘人’,像这样聚焦社会创新、公益创业的项目,是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也展示了青年创客的青春活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