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创新创业的高风险,其实是一个谎言——国内外专家上财对话
9月22日上午,记者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就创新创业采访了国际知名创新创业咨询专家拉吉夫·纳兰和国内创新学者刘志阳教授。拉吉夫,印度国家创新委员会委员,是引领创新创业国际潮流的专家级人物。他的著作《移轨创新》,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创新理念与创业构思,以高成功率的创业孵化实践,引起广泛关注。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以下是记者与拉吉夫先生和刘志阳教授的对话,供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读者阅享。
找准需求,是所有创新创业的原点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从创新到创业,中间隔了几层,还是它们天然就有一种直接的联系。现实中的情况是,创新不一定直接就能带动创业,而创业也不一定完全就带来创新。您能否根据印度或国际上的创新创业经验,谈谈这个问题。
拉吉夫:在我看来,创新创业是天然连在一起的。创新促进创业,当创新体现社会需求的时候,便会形成产业。例如,在印度,一家创新企业自主研发了一套安卓系统,该产品完全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将使用者所需要的音乐或者文件等数据储存在一个安全的系统里,使用者可以完全不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我认为,只要创新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的需求,满足了人的实际需要,创新就一定会与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刘志阳:在我看来,创新和创业隔了好几层。创新一般来说包含了发明和商业化过程。创业则分为模仿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模仿型创业与创新没有太大关系,是对领先技术、产品等的复制和扩散,对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技术学习的过程,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创新型创业则往往是基于技术发明、产品创新或是重大商业模式创新基础上的商业化应用过程,本质上它是一种颠覆性革命。我认为不同时期不同国情这两种创业类型都可能有其特殊的时代价值。就中国现状来说,我认为一方面不要否认模仿型创新或是微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我认为基于产品模块化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是一种更为可行的创业道路。模块化创新强调复杂产品的模块分解和整合,允许更多的创业者基于既定设计规则进行部分独立模块的创新,这种创新方式非常适合中国。我国手机行业的很多的创业案例往往是基于模块化创新来实现的。
用国家力量推动创新创业,一定要讲求效率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去年年底,比尔·盖茨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坦率承认,政府是重大创新发展的源泉,私营企业有时候过于自私低效,对于创新作用甚小。而在中国,政府的大量投入促进了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包括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国家战略。那么政府在创新创业中究竟能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印度是个什么情况?
拉吉夫:政府对于创新创业的作用肯定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科学与技术创新,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例如,在以色列这个国家,他们在科技上有着很多重大突破,其中政府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科技创新,加强了国防力量;科技的商业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从以色列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推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但是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在印度,创新创业承担的更多的是这样一种角色——帮助二三四线的城市的发展,向市民提供干净的水源、清洁的能源,以及新的工作岗位等等。也就是说在印度,政府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和提升就业率上。
我觉得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件好事,但是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投入、政府的投入,一定要保证高效率和高质量。企业由于有赢利的目的,有回报的要求,它的创新一定是讲求效率和效益的,这也是它的优势。总体而言,创新有两个关键的主导性力量。一是集中式创新,二是分散式创新,这背后对应着政府和企业的驱动力量。我认为二者的力量,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刘志阳:用国家力量推动创新创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培育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做法,不是中国的专利。但是这个过程中政府不要替代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引导不要变相为直接的财政补贴或是市场干预。另一方面,如何调动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某种意义上更为关键,我认为从长远来看,维持一个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我认为政府应该大力推动社会创业,通过基金引导各类社会建设,更多发挥第三部门(NGO)、第四部门(社会企业)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
创新创业完全可以“教”出来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如今中国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国高校纷纷设立创业学院,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创业不是“教”出来的,比如马云、马化腾的创新创业,就是干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所以我想问的是,创新创业有规律可寻吗?能上升为教学教法吧?可复制可推广吗?能“教”出来吗?
拉吉夫:我的回答是,创新创业是完全可以“教”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就要不断学习各种技能和经验,同时不断创造出维系生存的技术和工具。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教育产生了。教育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把原先需要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缩短为两年甚至更短。这就是教育的伟大,让人少走弯路,直达顶峰。今天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这样,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甚至创业领袖,这些都是可以培养培训出来的。比如在印度的很多非盈利组织里,就会有这样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努力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与精神,而且效果非常好。
刘志阳:我部分同意拉吉夫意见。创新创业尤其是创新创业管理是有必要教的。但是如何去教创新创业,还可以再深入一点。比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就并不适用,创造性思维训练和领导力等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及不确定性应对能力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创新创业过程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需要实践者尝试着应对,这个过程是有很多的方法的。马云和马化腾的成功,细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也是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野蛮生长的一面,事实上是很多人更喜欢看到野蛮生长的一面,所以得出创新创业没法教的结论,这是认识方法上的一个错误。
创新创业的高风险,其实是一个谎言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但创新创业同时意味着风险和失败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创新的成功率很低、失败率很高,这是一个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一方面我们需要鼓动创新创业,而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风险极高、代价极大,怎么认识和处理这样的一种矛盾呢?
拉吉夫:在印度,就整个创新文化和社会发展而言,资源稀少、创业环境不完善,导致创新创业失败的概率比较大,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不过我一直想纠正的一个观点是,其实创业没有失败这回事。比尔·盖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才能造就他今天的成功。再说失败也不全是负面意义的,我所观察的许多创新创业案例,发现只要坚持不放弃,越过创业瓶颈期,再多走那么几步,就会成功。
我们在美国加州新建一个孵化器项目,研究出一套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系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创业成功率。根据我们目前的运行效果来看,我可负责任地讲,在这个孵化器下,创业成功率高达90%以上。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创业失败,原因不在于创业本身,而在于支持创新创业的系统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和资源不匹配。还是我前面说的那句话,只要基于服务于人的实际需求这一准则,创新创业就没有失败,只有成功。说创新创业赢者寡败者众,绝对是一个谎言。
刘志阳:很多人以创新创业项目的高风险来否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这是错误的想法。首先,要明确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栽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并非一定要马上开花结果。其次,创业项目在大学教育中是载体,学生从项目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是课本里所缺乏的,尤其是失败学习更是实践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失败的项目只有成功的人生。
创新不是颠覆规则,创业不是零和博弈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有人认为创新必然是对现有规则的颠覆,还有人认为互联网新经济带来的是零和博弈,这些都涉及到对创新创业的价值判断,您对此怎么看?
拉吉夫:我不同意这些看法,创新创业的本质不是破坏、不是颠覆,创新创业是一个创造正面价值的过程,它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多我就少,而是要在二者之间,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才是创新创业的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衡量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否,价值的落脚点体现在消费者本身,就是看它是否为消费者创造了最大利益。今天阿里巴巴的成功,不能看它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造成了多少产业江河日下,多少人失业落魄,而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利益,给消费者带来了多大的福利。在我看来,这才是评判创新创业唯一的价值依据。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好,非常感谢您们接受我的采访。
拉吉夫:你的问题好尖锐。请代我向上海的读者朋友问好!
刘志阳:谢谢拉吉夫先生来访创业学院,也谢谢上海观察。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上海观察 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