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面对高度支持 警惕学子创业被“捧杀”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冠生园杯”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上,大四学生黄紫凌的“票卜”项目引起关注。她表示:当前演艺市场,票务供求信息不对称,这给职业倒卖者钻了空子,如果将期货原理引入,建立新型票务交易平台,能否做到多赢?现场评委点评:这个问题在体育市场更显著、需求更盛,做大了,有意思。
大学生创业,火了。上海理工大学创业班负责人吴满琳给出数据:“我们首期毕业生刚毕业就创业的有42%,三年后超过76%。”这并非一个学校的情况。不久前,上海双创孵化母基金创立,规模为20亿元,由杨浦区政府和上海双创投资中心发起,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这为有志于创业的年轻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看来,大学生创业有点“冷了”。此话何解?仅从今年和去年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案例对比,就可发现,创业学生群体正在从单一激情驱动向理性准备发展,更接地气。
从创业项目内容上看,学生的目光从过去的集中于电商平台、网购买卖,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散,且在实践中不断迭代项目。如,想做“高科技黄牛”的黄紫凌,她的创业想法就经过深入调研,也因为她对演出的喜爱,当“兴趣圈”与“能力圈”找到交集,创业之路走得更顺畅。
从创业项目的核心驱动来看,不少年轻学子正从模仿创业,向更依托专业知识的专业创业过渡。此前成为焦点的“摆平网”就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创立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平台。
从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来看,他们与市场对接更紧密,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会精准寻找“市场缝隙”。大四学生杨登诣在校园开出一家大受欢迎的咖啡馆。他还创办了一家咖啡店物料配送专业公司,与沪上60多家咖啡店合作,提供服务。
在上海莘泽创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伟眼中,学生的创业准备还可以更充分,“常碰到的年轻创业团队会准备两样东西,热情和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他说,这当然是核心要素,但还可以多想几步,比如考虑有没有降成本的可能,市场营销路线怎么样,遇到模式模仿性竞争如何应对……另外,他还有更深层次的忧虑:当一个尚未完全经历成熟培养体系的创新创业群体,面对外部环境的高强度支持,是否会有部分心态变化,甚至被“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