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社会创业研究会上海成立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社会创业研究会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社会创业研究会12月11日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醉学基金”乡村振兴课题同时发布。与会专家学者就乡村振兴与社会创业研究的主题展开热烈探讨。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表示,乡村振兴就是要重新发现乡村价值,不仅是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意味着社会价值理念在乡村振兴中愈发重要,“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才能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社会创业已被证明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有效方式,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乡村振兴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强调乡村振兴应注意四个方面: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要求,必须明确农村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树立乡村振兴的道路自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更显突出;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乡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在党的领导下运行。
围绕如何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振兴,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万黎峻提出了从产业集团视角对乡村振兴的三点理解:着力做好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关注与农业生产相关农业生产资料的完备;加强乡村职业教育体系和基层治理建设;推进乡村产业扶植以及乡村产业互联,用标准化生产的方式进行乡村产业培育,同时一二三产的融合要与田园体验、郊野体验、文化体验结合在一起。
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马学杰提出,要把乡愁的记忆变成愁乡的动力,要用愁乡的实践推进我们乡村振兴。他指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解决城乡关系中乡村的地位问题;其次,乡村振兴需要跨界理念,主动寻求跨界的契机;此外,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农民主体,而新农民主体的诞生关键在于乡村青壮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最后,乡村振兴离不开政策保障,即农村、农民、农业、工农以及城乡等方面的政策。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万胜从文明的视角思考了乡村振兴问题,指出乡村曾经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它的美好也是中华文明全部的美好,然而今天它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的乡村和世界各地所有的乡村一样,与我们的传统、文明有着直接和久远的关联,乡村振兴是我们文明的自觉,也是必然的过程。而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在于乡村留得住人,要实现乡村热闹与静美的结合,目前乡村的产业发展还不够好,关键是与土地相关的政策和金融制度政策方面存在问题。
在乡村振兴圆桌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章益国认为,“千村调查”项目是上海财经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生动实践,未来在乡村振兴中应该着力加强乡村教育。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处处长倪志兴强调要认真做好学生的乡村实践,推动学生在乡村和基层实践中塑造人格,培养能力。上海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应望江在书面发言中指出,一流大学应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千村调查”就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需求的十年品牌,硕果累累,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也是实现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要举措,要紧密联系学校应用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发展助力国家重大需求。上海财经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张锦华认为,乡村振兴最核心的是产业兴旺,关键在于实现农村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认为,传统反哺方式和对口支援方式并不是最优的乡村振兴道路,社会创业是实现乡村振兴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庞大的乡村市场自身就隐含了很多的创业机会,需要发挥社会企业家精神,采取社会创新方式,积极撬开“金字塔低端市场”,推动乡村产业良性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社会创业研究会成立仪式是上财双创周系列活动之一。据首任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李斌介绍,这是上海财经大学学习和实践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系列论述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自发组织,使命是汇集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愿景是打造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和社会创业研究平台和实践平台,主要任务是开展理论研究、承接主要面向全校和部分外校在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醉学基金”乡村振兴课题,联合师生进行乡村实践以及联合企业家帮扶乡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