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学院院长论道双创

发布时间:2018-02-26  来源:  



创业学院院长论坛现场   


自2015年我国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实践的重点,各高校纷纷开始组建创业学院,全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

在不同省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同的现状和实践经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和探索。

为此,2月12日,多名我省高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齐聚晋江,举行海丝创业学院院长论坛。其中包括华侨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国柱,福州大学创新研究院、学生处副处长叶青,泉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黄雄彪,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变花,泉州师范学院创新学院院长陈火全,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副院长许旭红等。

当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还发布新作《创业画布》,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业指导。该书重点剖析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决策陷阱、机会陷阱、融资陷阱、团队陷阱、商业模式陷阱等12个常见陷阱,对创业者的成长独具参考价值。本期《助创》带来记者的观察。

创业路上,如何躲避陷阱? 

在此次论坛上,《创业画布》的作者刘志阳为我们分享了他的新书内容。

刘志阳指出,众所周知,创业的失败率远远高于成功率,社会公共服务也正为大家提供创业指导,虽然创业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失败可以避免,少走不必要的弯路。这个问题正是《创业画布》希望向读者阐明的内容。

刘志阳在新书中总结了12个创业陷阱。从对创业的理解,到决定是否创业,到创业机会的选择,再到开发团队、商业模式等方面为读者说明创业路上可能遇到的陷阱以及如何躲避。书中使用了图表、图标、流程图等阐释创业管理各个模块的知识。

新变革:大学双创教育应重在育人

论坛活动伊始,刘志阳教授首先做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创新创业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并逐步从经济层面向社会层面推进。当今时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后半段,如何深度融入互联网是未来创业者应该考虑的重要背景。

这个新时代里,创业者如何有所作为?刘志阳指出,当前信息技术正大规模向其他产业扩张,但具有突破性、主导性的技术革命还没有成规模地出现,故当前还没有进入第四次技术革命交接的时间段。对创业者来说,应当推动信息技术结合、拥抱、改造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创业者们要善于学习,针对中国的国情,学会精益创业的方法。

那么,面对创业者的学习需要,大学教育应当如何满足?

华侨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国柱认为,大学的核心使命是育人,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决定了高校要育怎样的人和怎样育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应有之义。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存创新创业教育之心,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都要鼓励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第二,践创新创业教育之行,要在专业实践、实习、实训中,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打破常规;第三,成双创人才之美,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有的时候也要外力去推他一把,助他一臂之力,学校要善于搭桥铺路,为学生搭平台、聚资源;第四,应社会发展之需,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我们国家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 

厦门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唐炎钊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树立“大创业观”,坚持“二个面向”: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在校生、贯穿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重点培育在校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的实践能力;二是坚持面向社会青年,尤其是具有创业意愿的社会企业精英,强调以实践项目(或企业)为导向,重点培育创业企业从起步、成长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给心怀创业之梦的社会有志之士提供一张完整的创业行动路线图。  

刘志阳认为,创业可分为企业创业、事业创业和人生创业三个层面。大学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应该是鼓励和倡导个体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其创新创业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要推动大学生创建企业。  

新方式:产教融合是双创教育核心  

产教融合是双创的核心,也是大学应该进行的主动变革。  

厦门大学唐炎钊教授认为,产教融合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要紧密联系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推动高校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二是师资队伍来源多元化。高校要与政府部门,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协同,建立集合创业家、实业家、投资家、企业高管、研究者等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三是建立多样化的合作激励机制。良好的内外部多元合作,需要有好的合作激励机制,这就需要学校能够高瞻远瞩,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照顾各方利益需求的合作激励机制,推动各方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产教结合的协同中来。  

福州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叶青认为,目前产教融合大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层面,如企业开设讲座,设立奖学金,为师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等等。高等教育要实现与产业的深层次融合,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瞄准人才培养的“瓶颈”,把产教融合渗透进人才培养全过程,让企业把培养人才作为其自觉履行的责任,高校要主动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购买服务,共建共赢,破解校企合作中的棘手问题,以利益为纽带,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促进教育、人才与产业有机衔接。他表示,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一校两地“3+1”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就是产教融合的案例。  

新闽商:新时代需要企业家精神传承  

刘志阳认为, “企业家精神”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应该鼓励在青年闽商中间培养“企业家精神”为福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未来,新闽商的发展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集合福建的优势,增加包容度、开放度和创新度,努力成为新时代企业家群体的先行者。  

工商信息学院副院长许旭红教授重点阐述了现代泉商的思考,他认为现代泉商的“双创”品格源自泉州人重商冒险文化基因。许旭红教授指出,现代泉商要谋求企业家才能的新突破,首先要强化持续创新的文化能力,继续保持“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会拼善赢”的创业精神。其次,要提高化重大机遇为创新动力的能力,利用好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和“东亚文化之都”等红利。许旭红表示,现代泉商必须加快企业家职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企业家市场。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2018年2月22日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2/22/content_108966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