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十余位专家学者在沪共论企业家精神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4日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研究院)科研处与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工作坊9日在上海研究院举行。十余位业内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由来、社会企业家精神与传统的企业家精神的区别、社会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测量社会企业家精神等议题展开交流互动。
上海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林盼主持活动,并向大家介绍了上海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及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工作坊的成立初衷。
讨论阶段,林盼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由商业企业演变成为社会企业需要循序渐进。社会创业最重要的是带动商业企业进入该领域,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家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在企业完成一定经营利润时敢于开拓新领域。
林盼还以《义田记》为例,抛出如北宋范仲淹这样既具文人气质,也在当时花了很大精力置义田的官员是否属于社会企业家范畴的问题,引起现场的精彩讨论。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志阳指出,传统商业与创业中的学科理论对社会创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直接套用在社会创业上。创业研究需要通过有效的创新商业模式寻找市场新机会,尝试借助社会力量弥补政府效能的不足,逐步解决缺乏效率和无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单纯追逐商业利益。社会创业的大量普及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社会企业家要善于构建机会的合法性,积极调动资源、实现社会创新。
他表示,社会创业是一个过程,表现的结果或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动态发展的,它要以社会使命为优先,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引入适量的商业收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英伟以民国社会企业家晏阳初改造乡村、清末的武训以乞讨的钱款建校、民国货栈经理做记账记录为例,表示无论是社会企业家还是非社会企业家,落脚点都需先做好一个企业,然后再谈对于社会的贡献率。现代社会也在通过探讨与交流,逐步清晰对于社会企业家的定义。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立强以《历史学视域下的企业家精神研究》为题,指出中国的商人精神跟企业家精神之所以没有发展,是因为没有超越世俗的追求。企业家精神最好的形态表现是把他们作为市场经济运营的主体,“义利观”的演变是社会企业家演变的渊源,要观社会企业家的本质的基础上谈爱国、奉献等社会责任担当。
上海研究院研究员叶俊结合自身对传播学的理解,分享了关于社会创业的动力。他表示,社会创业动力的源泉可分为两种,一是来自于社会责任、爱国情怀以及对社会实践的延续;二是希望在竞争性不高的行业获得盈利。不同的社会动力来源会塑造不同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叶俊提出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吸引更多企业家参与进来,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有效推动创新创业和社会企业良性发展。
上海研究院研究员杨涤指出,对于社会企业家这个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服务、慈善公益,要广义的去理解它。杨涤表示,社会企业家应具备对标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创新指标、员工数量、行业排名的资源配置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吸纳就业能力、跻身行业强者的能力。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也是社会企业家很重要的特质。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明将民营企业这个阶层视作探究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缩影。孙明基于相关统计数据,从政治心态、社会心态谈起,表示民营企业家普遍存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经济民族主义,文化上有一定的保守主义,政治上有一定的形式主义,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有一定的信心,并尝试处理好政治和社会、政治和商业之间的平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冯猛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引用约瑟夫·熊彼特关于“创新是企业家的专属职能”等说法,指出建立一个社会企业,需要向政府提供导向性的建议,推动建立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更能节约社会成本的企业;引导市民养成自觉遵守规则来实现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间的平衡。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皇甫秋实以“状元”张謇成功兴办企业为例,指出儒家传统也是近代社会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来源。她表示,很多社会企业家都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怀抱救国之心,并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他们虽也追求一定的经营利润,但更多地是主动承担社会使命,把报效国家作为终身理想。同时,她也指出不能以企业规模衡量社会企业家精神,要尝试洞察社会企业家的动机,关注他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胡悦晗表示,在讨论社会企业家这个概念时,首先要明确企业家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边界。他说,可以从“单位制”时代去反思企业承担的各种社会功能,去思考在社会事业的具体发展过程中如何向企业渗透商业模式。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助理教授周照认为,社会创业的核心体现创造新价值与新方式的活动,企业家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都会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造成影响。类似社会企业家这样的新群体出现,往往意味着与社会结构现有实例的博弈、冲突,从而在变革中完善社会企业。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柯华与大家分享了荣氏家族的传世经商史,他认为学习精神是现代最明显的一种企业家精神。除了大数据交流,西方知识、“义利观”、宗教信仰、技术积累等都会对企业家精神形成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链接:http://www.sh.chinanews.com/chanjing/2018-11-14/479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