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建设美丽乡村 渴求智慧新乡贤

发布时间:2018-12-03  来源:  

■ 沙铺村 本报记者 易蓉 摄

中意大学生实地走访中国农村 本报记者 易蓉 摄

■ 裸心集团创始人 高天成

■ 裸心谷树顶别墅——实践点状用地,依山而建,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 农二代张勤美回归乡村成为葡萄种植能手

■ 田景海要在云海田间为妈妈建一栋养老屋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年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性的“行动指南”。

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目光聚焦到乡村,乡村的未来充满机遇。振兴之路上,已有摸索向前的先行者,他们带着情怀和知识耕耘在乡村土地,或许这些“新乡贤”将成为美丽乡村的智慧开拓者。

振兴先要“读懂”乡村

拥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沙铺村,是浙江丽水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之一。村落格局鲜明,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集中连片分布,形成较为完整的建筑群,村子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村里的常住人口只剩下93人,基本都是七旬以上的老人,而且每年都在减少。建筑衰败,村民衰老,村子距离城市半径较远,如何寻回活力?

今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领衔发起了“2018拯救传统村落”实践项目,集结国内外建筑学、景观设计、社会学、文创产业管理等多个专业的师生走进乡村,针对沙铺村进行复兴和保护的方案设计。团队在云和县举办了3场传统村落保护研讨会,走访了130多幢民居,详细测绘了村落中有代表性的7座建筑,走进47户贫困家庭进行采访、调查,深度采访了15位村民,发现医疗资源匮乏、历史建筑破败、产业单一是村子的困境,而这些“生存”问题不解决,难以谈发展。

许多村落还处于困境,一些村子已有收获。十年前,上海理工大学环境设计系教授王勇参与四川战旗村的规划,团队提出了“建设集中居住院落”的方案,为村民打造有干净的自来水、先进排污等公共设施的“小别墅”,尊重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设计令每家每户拥有自己的院落空间耕耘或社交,二层的格局满足居住需求又改善居住体验。农民住得满意,土地也流转出来形成规模,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对战旗村周围5个村落调研时发现,当地村民一半以上希望在本村养老。“不离土,不离乡”是村民们的愿望,而战旗村的振兴也为他们的乡土情结提供了保障。

振兴没有统一模式

多元因素如同交织缠绕的藤蔓,制约着乡村的发展,破题之前应先“读题”。王勇教授10年前就开始为乡村设计规划,他认为乡村问题错综复杂,要看准乡村的资源价值分类振兴,分层次梳理,谨慎掌握开发力度。而且乡村问题亦有人口问题,“农后代”不愿再做父母的事,但城市留不下,乡村回不去,又将如何归属?因此,他认为“乡村设计师”要有理解农民和乡村祖辈的情怀,才不会做出破坏脆弱乡村生态的方案,且如果乡村设计能够对村民精神文化实现教育提升的推进,才是更好的方案。

振兴没有统一模式,这是研究者们的共识。乡村需要依据各地的具体环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崔丽丽举例说,如同“淘宝村”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但若照搬照抄,过时不说,竞争也更为激烈,因此针对已有的成功样板梳理关键要素作为参考,对标“样板”再创新调整。她建议或许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类比赛广泛征集充满创意的青年的智慧,“时代对于大家都是平等的,不管乡村还是城市都必须面临不断调整、更新的过程以适应越来越快的变化。农后代要打开眼界,一旦打开思路再凭着一腔热爱家乡的热情一定能让这些年轻人们迸发出很大的能量。”

乡村渴求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光靠政府支持或者大企业家带动等“外来援助”作用有限,而乡村的内生发展动能不足,特别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更加难以自立更生。如何处理好外来援助与内生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平衡的关系,是乡村振兴的难题。“乡村的教育、医疗等短板可以由政府等扶持,但村落原生态的空间、业态和村民的生活方式,不应以外界强硬介入的方式来改变。”曹永康尤其关注乡村“自我修复”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何来?曹永康提到了“乡贤”。他们是真正“向内看”的,关注村民感受和利益。王勇教授也提到,民国时期,一批知识分子8年留在乡村,通过教育为乡村注入了活力。那么,如何让知识阶层的新著民能够“进得去”“留得下”“做点事”?王勇觉得,这些也应该是乡村振兴时应该考量的问题。这种“乡贤”也是上海财大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阳教授眼中的“社会创业家”——当前乡村中的带头人、能人或乡贤、返乡者、外部的企业家或专业人士四类主体都可以成为我国乡村社会创业者。他认为这一群体应注重培育,同时增加政策扶持,鼓励多种创新模式,比如支持和鼓励新型乡村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新模式,鼓励和推动大型企业、机构深入乡村开展混合型社会创业等,才能真正为乡村“赋能”。

社会创业是新手段

“以社会价值为优先目标,兼具市场化运营能力的新型创业形式,社会创业能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型有效手段。”刘教授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信息系统等都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都渴望美好生活,农民也希望得到公平公正均等的社会服务和环境服务,这恰恰是机会。”刘志阳教授解释,农村人民的需求以往因“利薄”而被忽略,但这些需求非常庞大,只要找到好的方式,量可以弥补价差,将形成很大的社会市场。这其中需要“有耐心”的资本和社会企业家来推动。对创业者来说,这种社会市场的机会将远大于一般商业机会。

通过社会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社会创业者亦将“赋能”村民,帮助他们发现乡村价值,实现价值,并共创和共享价值。刘志阳教授经过调研发现,身边已经出现一些年轻的社会创业者正在乡村实践,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咖啡绿洲植项目将咖啡残渣回收养殖蘑菇的创业带进乡村,复旦大学乡村笔记项目将城里孩子的乡土教育和支教结合为农村的教育和关注提供解决方案。“这样的项目值得大力扶持,还能帮助老百姓赚钱,大家的生存解决之后,会有更多人开始从事‘善经济’。”刘志阳教授觉得,教育、医疗、农村改造、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可有大作为。

面对历史还应慎重

根据国家战略规划实现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时间表”,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将是持久过程,而发展的过程有时候需要“踩刹车”。几年前鸣山村面临新的规划开发,这个有山有水有古村落的地方其实临近城市。有一片古街区因城市的亲水步道建设险些被拆除。王勇教授及时喊停,与当地政府多次沟通、解释,古街是旧时船埠慢慢演变而来,与古村是一个整体,不应破坏乡村的历史演变的自然痕迹。如今这片古街也成为吸引新住民的地标,引入非遗文化入驻。

尤其针对传统村落等带有珍贵文明痕迹的村子,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亦多次提到了“慎重”,“时代的前进是不可逆的,而基于对于历史的尊重,有时候难以明确是否是最好的方案,那么至少应该更慎重。”

乡村振兴长路,需要更多有识、有情怀的人加入乡村,需要以更科学长远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恒心来静待美丽耕耘。               

本报记者 易蓉


洋乡贤的热情

漂洋过海

来打造“世外桃源”

农家乐、“洋家乐”和各种民宿、度假村分布在莫干山的绿水青山之间,形成产业,接纳着各方游客。经营者之中,最知名的要数生态度假村“裸心谷”和“裸心堡”的创始人高天成。这位来自南非的创业家12年前成为了莫干山的“洋乡贤”,而这里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高天成从小在乡村长大,来到中国创业,在城市中打拼,心底里对大自然的天然渴慕越发强烈。亲近自然,到乡村旅游成为“解压药”。2007年,高天成和建筑师太太叶凯欣偶然来到莫干山,他们被美景吸引,租下废弃农舍,开始打造心中的“世外桃源”。

叶凯欣来自香港,从哈佛大学建筑系毕业,在莫干山安的这个“小家”对她来说绝不是为了在村子里建造大理石、水晶灯的富丽堂皇。“自然”,能够让心灵返璞归真,同时又能保障高品质生活才是目标。彼时,民宿和乡村旅游产业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他们很清楚,被消费者接纳的前提,是被乡村接纳。而接纳意味着对自然、对乡村的尊重。

“可持续发展”被放在首位。设计布局顺应原有自然景观,例如“点状”用地的建造,把对原始环境的干扰降至最低。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留利用当地石材、竹子等特色元素,采纳传统夯土建造工艺,招募村民一同建造。在运营中,又不断引入高科技的环保技术和理念,例如结合太阳能板储存夏季热能节约能耗的地源热汞系统,建造展现环保理念的裸心博物馆,策划一系列亲和大自然的环保活动等。

最初的“裸心乡”民宿从一栋房子的改造开始,渐渐发展成具有规模的“裸心谷”度假村,而后,“裸心帆”“裸心堡”项目相继问世,越来越多城市人愿意花费不菲来这里获得身心休憩。裸心项目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休闲产业,激活经济,解决就业。如今,莫干山的裸心度假村70%以上的员工来自当地村庄和周边城市。

“十二年来,秀美的山脉、茂密的竹林、洁净的空气,莫干山的秀美和静谧平和始终如一。我们能够参与当地生态环境以及绿色经济发展,成为‘洋乡贤’,非常荣幸。”高天成说裸心的理念契合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振兴乡村经济、改善村民生活也是他的目标。“今天莫干山的农民能为自己的绿水青山为傲,这种改变非常令人高兴。我对莫干山未来的发展非常期待。”

本报记者 易蓉 实习生 冯琪

“农后代”的故事

80后选择回归当新农民

村民是乡村生命的血脉,“农二代”是否愿意留在乡村,在乡村找到适合的角色,与乡村的发展共生?浦东新场镇新南村的张勤美选择了回归。感受到乡村环境和经济的美好转变,这个80后姑娘放弃了会计工作,在大棚里找到了令自己热血沸腾的新事业,成为了一名新型农民。

小张是新南村的媳妇,和许多“农二代”一样,帮着父母偶尔打理家里的一亩三分田没什么问题,但“考文凭学专业找个工作好就业”是农村青年的普遍职业路径。结婚后,张勤美在附近镇上当会计,可对这份和数字打交道的工作一直提不起兴趣。

近几年,新南村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统一规划,村民住进舒适现代的新房;村子里的道路联宅到户,河道也经过治理水清景明;而且,村里探索新形势下农业发展模式,村土地流转率达86%,积极发展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收入也提高了。这些变化,小张看在眼里。

十年前,御郊合作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农业科研合作关系,成立了教授工作站,研发及创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成为学生农耕体验及农业知识科普基地;南德农庄以观光、垂钓等特色,让游客感受乡土风情。在三大合作社共同的引领下,在全村推广有机种植,使农民增收,同时帮助老百姓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

村里的合作社迎来了大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为葡萄种植户送来了先进的种植、管理农业技术,但新技术真正在地头田间落实急需知识青年的加入。由此,张勤美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御郊农庄。

从会计转型成新型农民,张勤美求知若渴,教授下乡她跟着学,翻书本查资料,各种农业培训她都积极参加,从理论到实践慢慢摸索,终于慢慢掌握了葡萄种植的精准管理和全程绿色防控等技术,成为“持证上岗”的新型农民,也成为御郊农庄的“大管家”。“现代农业是科技育农,生产、管理、销售对文化知识的要求很高。我们还正在尝试智慧农业的探索,更要求更新知识。”她说。

新技术使葡萄的产值翻番,“御郊”葡萄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标签,自去年实现批量生产后,不断有买家主动上门批购。重回乡村,张勤美找回热情,她干得披星戴月却乐此不疲。“可能从小在农村长大,在地里干活虽然辛苦,但轻松自在。而且看着葡萄从种子到小苗慢慢长大,最后能结出甜美的果子受到大家喜爱,这感觉特别好!”

本报记者 易蓉


外来者的坚持

带动农家乐 撑起当地旅游业

云和梯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境内,有“最美梯田”之称,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在海拔1030米的云海之间,一幢黑白色为基调、外形极具现代化的房子成为翠绿梯田里最别致的点缀。这间由德国归来的建筑师田景海设计建造的民宿,从2017年营业至今,已接待了1万余人次的游客,带动当地民宿产业的兴起。作为这里的“外来乡贤”,田景海亲切地称呼自己为“新丽水人”。

出生于上海的田景海,曾在江苏老家的乡村度过一段童年。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已成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他携母亲来到云和梯田游玩,这里云海山雾缭绕,既静谧又祥和,母子俩被眼前的景象打动。同样,遍布各处夯土为墙的破败老宅,也映入他的眼帘。“看到老家的村庄不断消亡,我十分痛心”,田景海告诉记者,他决定在这里盖一栋房子,让母亲每天都能呼吸山间的空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从村民手里租下2亩宅基地,带领来自四个国家的设计师,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间,建造起这间中西风格兼具的现代化民宿,并命名为“在田间”。

2017年,“在田间”大功告成,占地1000平方米,有13个房间。孩子们在木艺工坊里嬉戏玩耍,大人们在庭院草坪上修身养性,“在田间”正是为忙碌又奔波的人们提供一个拥抱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好去处。开业不久后,它成为全球首家通过美国WELL健康建筑铂金标准预认证的民宿,并荣获2018年“必睡民宿”新秀奖。

“在田间”营业后,大批投资项目接踵而至,矗立在乡村的破败老宅不断被租赁出去,翻修成农家乐或民宿,支撑当地旅游业发展。“作为新的丽水人,非常荣幸作为外来乡贤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田景海认为,“民宿产业的兴起吸引更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家就业,无数家庭也得以团圆”。目前,田景海正在接洽更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诸如此类的项目。“在丽水市建造第二家民宿,是近期的目标。但乡下合格的管家阿姨很难找,我正试图解决。”田景海告诉记者。

实习生 冯琪 本报记者 易蓉


来源:新民晚报,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8-12/02/content_7_1.htm